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印度犀,以及印度犀牛角图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内容导航:
q1:犀牛的一种,有名印度犀,生活在高草地.芦苇和沼泽草原地区
印度犀因只有一只角又叫独角犀。目前仅产于尼泊尔和印度北部,在20世纪初之前中国南方也有印度犀,但由于过度捕杀已经灭绝。 印度犀体长2.1-4.2米,尾长0.6-0.75米, 肩高1.1-1.2米,体重3-6吨。印度犀身上有明显的皮褶,皮上还有许多圆钉头状的小鼓包,好象古代人披在身上的厚厚的铠甲。在犀中只有它和爪哇犀是独角。
印度犀喜欢栖息在高草地、芦苇地和沼泽草原地区。印度犀除交配期外也是单独生活,每天在清晨和傍晚出来觅食,白天休息,主要觅食各种草、芦苇及细树枝、树叶等。在印度犀身上常有小鸟站在上面,两者之间非常友善。因为印度犀对小鸟来说可谓是提供食物的场所,小鸟是来啄食寄生虫的。小鸟有时还会起到警戒作用,稍有异常,它会鸣叫着飞离犀牛的身体。
q2:中国还有野生犀牛吗??
没有了哦
中国原有三种犀牛:印度犀(又称大独角犀)、爪哇犀(又称小独角犀)和苏门犀(又称双角犀),如今这三种犀牛原本土生土长在中国的种群已全部绝种,包括印度犀、爪哇犀牛的2个亚种、苏门答腊犀牛的1个亚种。其中,爪哇犀的两个亚种和苏门答腊犀牛这个亚种不仅是在中国境内灭绝,而且也已从世界上消失。
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在中国于1920年灭绝。
爪哇犀(印度亚种 、印支亚种 )(rhinoceros sondaicus),这两个亚种分布于1922年和1885年在中国绝迹(印度亚种在1960年代灭绝,印支亚种在2010年灭绝)
苏门犀(北部亚种 )(dicerorhinus sumatrensis)在中国于1916年绝迹。1970年代北部亚种灭绝。
q3:印度犀的分布范围
印度犀原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不丹和中国西南部,1920年确认在中国绝迹,可能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不丹也已绝迹,2012年能确定的分布区仅包括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
q4:印度犀的濒临原因
造成印度犀日益减少的原因有盗猎,栖息地的消失和种群的分离。
犀牛的最大威胁是人类。由于国际市场还是对犀牛角有所需求,盗猎者因此可获得非常高的经济利益。在中国大陆、台湾、韩国和一些东亚国家,犀牛角被制成传统药材。阿拉伯国家把犀牛角看作社会级别的象征;在也门和阿曼,犀牛角被用来制作仪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在整个80年代,许多盗猎者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数量因此而锐减。从1981到1987年,95%的坦桑尼亚黑犀牛倒在了盗猎者的枪下,数量从3000减到100只。由于市场日渐兴旺,犀牛总是会处于盗猎的威胁之下。栖息地的消失由于人口的增长,犀牛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在亚洲,因农业和人类定居而对雨林的破坏也正在大幅度地摧毁犀牛的栖息地。种群的分离人类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林地,犀牛群特别是亚洲犀牛,被村庄和农场分离。这导致很小部分的犀牛群独自生活和近亲繁殖,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
q5:犀牛角有什么特点
犀角由表皮角质形成,内无骨心。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厘米。表面为乌 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
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厘米,表面 凹凸不平。"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习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 ;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
角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约9 ~15 厘米,深约3厘米,习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7厘 米,高2~4厘米,习称"地岗"。
扩展资料
犀角主要成分为角蛋白(keratin)。此外还含其他蛋白质、肽类及游离氨基酸、 胍衍生物、甾醇类等。犀角角蛋白的组成氨基酸中,胱氨酸占8.7 %, 3种碱性氨基酸、精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其分子数比值为1∶5∶12,因此它与羊毛、 牛角等相似,主要属于优角蛋白。
中国境内现在虽然已经没有了野生的犀牛(中国的最后一只犀牛于1922年因人类猎杀灭绝),因此没有犀牛种类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但是作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成员国之一,中国始终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犀牛角
q6:犀牛分几种
众所周知,犀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动物,犀牛主要栖息于低于或者海拔2000多米的高度,通常都是夜间活动,而且生活区域从不脱离水源,然而很多人不是很了解犀牛,不知道犀牛有哪些种类,下面我给大家说一下犀牛分几种。
1、 5种。白犀:体高大,体长3.3-4.5米,肩高1.5-1.8米,尾长仅50-70厘米,体重达1.4-5吨,为犀科中最大种,也是仅次于非洲象的陆地第二大哺乳动物。皮肤灰色。头长,无下门齿。吻大而钝,故又称“方吻犀”。鼻端有2个长角,前角长约120厘米,后角长约60厘米,雌犀的角常长于雄犀。分布于非洲南部和中部,栖息于平坦的灌木林。常2-5只成群,群中通常是母犀牛与小犀牛;成年的雄犀牛则多半是独居,它们会撒尿及散布粪便的方式来标识自己的领域,在争夺领域时,会互相用角攻击。但它们比黑犀牛温和,较不具攻击性。全年都可进行繁殖。食草。喜泥水浴。视力很差,主要依靠听觉和嗅觉。奔跑时速可达40千米。数量较少。
2、 苏门答腊犀牛:体型最小的犀牛,共有三个亚种,肩高约1米,体长约2米,体重约600千克。也是唯一有丰富披毛的犀牛,幼犀毛量更为丰富。双角。无门齿。仅产于苏门答腊岛,但曾广布于印度、缅甸、东南亚至南洋群岛,中国在最后一次记录是1945年在云南思茅用火枪猎杀的。栖息于雨林和山地、苔藓丛生的沼泽、森林。利用排泄物标示自己的领地(粪便和土地上刮作的记号划定范围)。喜爱在泥塘中打滚,可保持凉爽干燥、驱虫。晨昏等凉爽时段活动,以嫩枝、树苗和各种野果为食。野生寿命可超过30年。由于人类猎杀和栖息地的破坏,种群数量少于300头。
3、 黑犀:共有四个亚种。明显的特征是上唇呈三角形,且具卷绕性,在取食时能用来剥枝条上的叶子。体长3-3.7米,肩高1.2-1.8米,重约1.5吨。虽称“黑犀”,但体色其实是灰色,是由于其经常在黑泥浆中打滚而成黑色。皮厚无毛。双角,前角最长可达1.2米。无门齿。是分布最广、存世最多的一种,有2600头。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北至苏丹东北部,西至尼日利亚东北部。栖息于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以金合欢等树叶、灌丛、落地果实和杂草为食。雄犀一般独自生活,并有一定势力范围,用尿液标记领域,驱逐方式是大声喷鼻和用脚掌拍打地面。全年可繁殖,孕期约半年。人工饲养下,寿命可达45年
4、 爪哇犀:是世界上最罕见的哺乳动物之一,共有三个亚种,现仅存50-60头,分布于爪哇岛的udjungkulon国家公园(数量50-60)和越南的tien国家公园(越南亚种,数量2-7,但估计可能全为雄性)。体长2-4米,肩高1.5-1.7米,体重1.5-2吨之间。独角。门齿2对。与印度犀的区别在于后者体型更大,且皮肤更粗糙。
5、 印度犀:分布于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喜欢栖息在高草地、芦苇地和沼泽草原地区。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草、芦苇和细树枝等。身上有明显的皮褶,皮上还有许多圆钉头似的小鼓包,好像披着一层厚厚的铠甲,但皮褶之间的皮肤却很细嫩,容易受到蚊虫叮咬,因而它们几乎每天都进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虫叮咬。体长2.1-4.2米,尾长60-75厘米,肩高1.1-2米,体重2-4吨。雌犀3-4岁成熟,雄犀7-9岁成熟。每产1仔,2月底至4月底出生,孕期约17个月。新生幼犀体长1-1.2米,肩高约60厘米,体重约65千克,幼犀每天可增重2-3千克,约两岁断乳。寿命可达50年。
从以上的信息中可以看出来,现在世界上有5种犀牛,这5种犀牛当中,有些在世界上的数量已经不多了,所以我们需要保护犀牛,避免它们受到杀害。
印度犀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印度犀牛角图片、印度犀的信息别忘了在德永信创业网进行查找哦。
标签:##印度犀牛角图片
评论列表
中,爪哇犀的两个亚种和苏门答腊犀牛这个亚种不仅是在中国境内灭绝,而且也已从世界上消失。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在中国于1920年灭绝。爪哇犀(印度亚种 、印支亚种 )(r
2022年12月05日 15:16